分类: 停停

  • 《技术路线图:规划成功之路》

    这本书出版于2009年,主要参考于摩托罗拉的经验,在国内没引起什么反响。事实证明,摩托罗拉也走向了衰落。不过,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这套方法就一无是处。一家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在一个新时代来临时,被淘汰,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也不是一两个工具可以改变的。

    书籍干货集中在前面一小部分,后面是一个不太详细的例子,和一大堆充数的文章。前面部分讲的是一种制定技术路线图的方法,称为T-Plan。简单地说,从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再确定产品战略,再确定技术方案,每个环节找到差距,最后输出路线图。路线图的格式各种各样,重点不同。接下来是讲如何在公司内部推动使用,但是这部分非常简单,没有落地的方法。这个可能是这本书最失败的地方。

    这套方法,从体系上是比较完整的,而且不重,实施起来也便捷,耗时少,成本低。至少,这套方法有两个地方做得非常正确:从市场环境分析作为出发点,使得规划里面的产品特性和技术需求不会脱离实际;让尽可能多的,来自各个岗位的人一起参加,有助于技术路线图获得认同和推进。

    ISBN: 978-7-302-21057-3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就《中国经济2020》而谈

    先简单说一下这本书,作者王德培,百度百科上介绍如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福卡智库首席研究员,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经济展望杂志社社长、总编,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经济预测、决策咨询。其领衔咨询的团队为国家发改委、上海市委市政府、各区县以及全国省市、地县市、亚洲开发银行、中国电信、东方航空集团、宝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开发区、园区、证券机构、外企、民企一千多家单位提供咨询,就部分疑难问题进行面对面的破解。

    书一上来前言部分先驳斥一下流行经济学,以《经济学人》上刊登过的基金经理面部宽高比和业绩比对为例。(我看过原文,其实是研究激素水平和业绩的关联),然后开始就中国经济形势开始论述,面很广,但都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度,没有观点,更没有方法论。这种好不触及问题实质的书,让我深深后悔花了钱去买,更花了时间去读。看作者介绍,善良的我更愿意相信这本书是他下面几个小孩摘抄整理的,而不是他们真正的学术水平和咨询能力。

    关于书,就说到这里。下面说我个人的观点,不全面,也不深入。

    第一是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如何?

    经济情况到底怎么样,出现了一个实际感受与数值指标背离的情况。一方面,遇到的人都说经济情况不好,看路边的商铺空置情况,看物价情况,看投资项目情况确实如此;另一方面,GDP增长率仍然有6,大公司和大银行的收入和利润高歌猛进。我想有几个原因:
    发表偏倚,感受到收入变少、生意难做的人,更倾向于说出来,那些收入增长的人在大的社会舆论背景下更愿意选择不说甚至应和。
    政治目标,大家都知道十八大提出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反算一下,那么目前的增长率是一定要达到的,而占经济总量约40%的国有企业,一定是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所以,数字里面是有一定水分的。
    垄断形成,可以看到在不少行业里,形成了2-3家行业头部公司,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份额,使市场环境比以前不利于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能力偏弱的小微企业,这个趋势还将继续。
    总的来说,经济即不会像流传中说的那么差,也不会像指标中那么好,而是处在一个转变阶段,会有阵痛。十九大报告里关于中国经济情况,写得很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第二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

    要讨论中国经济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就先要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大的来说,主要是4个:工业化红利、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可以叫文化红利。分别来看这四个红利的情况:
    工业化红利,可以说第一轮工业化红利已经基本结束,第二轮(信息化)的红利正在接近尾部(传统行业+互联网),第三轮能不能来,要看技术进步。哪些技术属于第三轮红利:人工智能(A)+ 区块链(B) +云计算(C)+ 大数据(D) +5G,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智能制造、物联网、数字货币、自动驾驶…我把它简称为智能化。传统行业的智能化红利,可能还有3-5年的准备期。
    人口红利,来自于劳动年龄人口和城市化。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达到绝对值高峰后,开始逐步下降。长期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在千分之1.6,全球是2.45,发达国家是1.67,而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大量移民人口,所以人口红利已经到了尾部。再看城市化进程,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接近60%,而美国日本大约在75%。可以说,中国城市化人口红利,大概还有10年。
    改革红利,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地方,虽然进程曲折坎坷,但是整体上看,国家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规范,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改革红利能持续多久,是快是慢,不仅受国内影响,还收国际环境影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变数。
    文化红利,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最勤奋、最聪明的民族,这是所有红利中最深远、最强劲的红利,我身为中国人而自豪。
    总的来说,原有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还有5-10年的机会,已经在逐步减弱,新增长动力有不确定性,预计3-5年后能清楚。

    第三是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接着上一个问题,现在遇到的挑战有些是全球共同的,有些是中国特有的,我觉得有下面这些:
    科技进步放缓,上面已说,略
    人口红利下降, 上面已说, 略
    改革红利的不确定性, 上面已说, 略
    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威胁论再一次抬头,大国之间的竞争趋向于走向一个新的冷战时期,只是从纯粹的军事硬实力竞争,变为科技、贸易、金融、文化、教育的软实力竞争。美国倒逼中国开放,希望通过科技、金融、文化来抑制中国增长。
    这些问题里面,哪个是最关键的?我觉得是改革,也就是现在政治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是目前中国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我们从小的教育,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是非常长期和宏观的情况,(从原始部落到封建社会,到帝国,到资本主义),具体到某个阶段,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政治优先,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能决定他的经济水平。具体政治里面哪些方面,对经济影响较大呢?第一是稳定,政治体制越稳定,经济越好,再差的规则也好过没有规则; 第二是政府权力的大小,权力越小,寻租空间越小,对经济阻碍越小; 第三是政府的效率,简单地说,办同样的事情,花更少的代价。至于一党还是多党,集权还是民主,都是形式问题,是某个阶段、某个社会发展程度是否适合的问题。
    所以,中国经济遇到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政治改革来解决,改革得好,改革得快,就解决得好,解决得快。

    说回到企业,不能改变的事情就不要操心,我觉得大部分行业, 除非是处在科技进步中最前沿几个方向上, 都应该从追求迅速扩张,转变到追求企业业务质量是否健康,管理是否高效上面来,大企业搭建生态链,中型企业追求占住位置,小企业追求创新和速度。

    上面这些都并非我原创,而是读书看报和自己筛选的结论。

  • 再读《原则》

    《原则》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的大作,可以称为2018年的爆款,当时抢先拿了在华尔街见闻首发的一批。(可惜这个App以及被下架了,这是我见过的最有深度和实时性的财经类新闻App,顺便哀悼一下。现在国内的看《财新》,国外的看《Economist》)

    书前面部分是自传,蛮有意思的,可以自己去读,感受一个奋斗和挫折的人生。接下来,作者就开始敞开心怀,向读者倾诉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原则。总体上来说,比一般看到的西方管理经典要接地气得多,非常现实,具体的见脑图。内容实在太多,吐槽一下XMind 8,导出图片精度不够,只好先导出成矢量图,再自己转,作为一款收费软件,太不应该了。

    第一遍读的时候被他的篇幅吓到了,只对自传部分留下不少印象,原则部分感受不深。19年底又开始读了一遍,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这么多原则,几乎每一条都让我有所感触,联想起这几年的工作情况,要么发现按照这些原则做了,确实有效果;要么发现没有按照这些做,也确实遇到问题。

    试图总结一下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内容:
    1,要用创意择优的方法,让公司内既能够调用团队每个成员的智慧,又能够保持决策的高效。创意择优的关键就是把方案用可信度加权,让人人畅所欲言。(个人觉得这对团队成员水平和信息沟通有很高的要求,对于金融行业特别合适,其他行业,要注意范围)
    2,做非常非常现实的人,接受现实、并积极应对
    3,做头脑绝对开放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4,一切为了目标,通过结果和目标的差异,不断改进体系
    5,传统的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还是非常需要的(如职责明确、有监督、金字塔结构,责任承担等等)

    在新的一年开始,再读一遍这本书,非常有意义,也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则,并系统化

    ISBN: 978-7-5086-8403-1 中信出版社

  • 《俞军产品方法论》

    能够在2019年底,读到一本干货满满,引人思考的好书,比吃了一顿大餐还要有幸福感。虽然不是产品经理,以前也没有了解过作者,但是看完这本书,还是让我收获很多。产品经理确实是一个需要懂得心理学、经济学的职业,而这本书是我看到的讲产品经理的,最系统和最深刻的书。推荐大家。

    产品不仅仅是产品经理的事情,更是一个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媒介,作者从这个高度来讲产品,同时也涉及到非常多组织学和心理学的内容。接着,作者把产品看成一种交易,用经济学上关于交易的内容,放进来,刚好引用了我最喜欢的几个经济学家的观点,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可以这样来看待产品。接下来讲决策,讲如何理性地决策(可惜没把博弈论放进来)。

    后面是产品经理的选择和成长过程,对于企业要培养产品经理,特别有帮助,对于我就略过。

    放脑图

    最后摘抄俞军的《产品经理十二条》(很多话非常有名,不知道是不是他原创)
    1,产品经理首先是用户
    2,站在用户角度看待问题
    3,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4,追求效果,不做没用的东西
    5,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6,决定不做什么往往比决定做什么更重要
    7,用户是很难被教育的,要迎合用户,而不是改变用户
    8,关注最大多数的用户,在关键点上超越竞争对手,快速上线,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9,给用户稳定的体验预期
    10,如果不确定该怎么做,就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11,把用户当傻瓜,不要让用户思考和选择,替用户预先想好
    12,不要给用户不想要的东西,任何没用的东西对用户而言都是一种伤害

    (很多理念在乔布斯、张小龙的谈话中也提到)

    ISBN: 978-7-5217-1205-6 中信出版集团

  • 《流量是蓝海》兼谈C2M

    为了买这本《流量是蓝海》,专门下载了“必要”App,当然,因为作者是必要商城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也只在必要商城销售。

    先大概说一下书的主要内容,去掉宣扬部分,核心内容还是比较清晰简单的。

    先说从传统电商的逻辑上,从曝光、点击、潴留、跳出、转化、支付、退货,一步步下来,不可能赚钱。所以,作者老毕,当年甚至做了“垂直电商都是骗局”的知名演讲。

    从传统行业的角度来看,从制造商、经销商、品牌商各个环节,链条非常长、各个环节成本很高,尤其是库存。如果能去掉这些环节,让制造商的货品,按订单生产,直接配送到消费者,可以节约巨大的成本。

    于是,C2M的概念被抛了出来。

    接下来,就开始讲对生产线进行改造,支持柔性生产,是如何如何做的,选产品、选供应商等等。又讲了几个例子,比如眼镜、咖啡。还提到了五“有”理论,“有数”(能精确统计)、“有钱”(便宜)、”有货“(东西好)、“有情”(用户裂变)、“有趣”(用户体验)。最后,讲了用户运营,称之为“留量”。

    仔细想一想,中间有个逻辑被不经意跳过了,就是实现柔性生产的成本,书里提到一句,柔性生产50单就能回本,这也仅是回本,并没有提到每生产一件的成本。打开App一看,感觉是一个网易严选版拼多多。(当然,必要上线时,这两家还不出名,所以不是说抄袭,只是说货品的感觉)

    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最大福利就是生产力大大提升,其中主要提升来自分工和流水线(大规模制造)。同样一个商品,你生产100件,可能成本是10000,但是生产10万件,成本可能只要1000。C2M模式,听着非常美好,可以按照每个消费者的喜好来定制,可以节约中间环节,但是消费者真的对那么多商品有能力和有医院来定制么?节约掉的中间环节能抵得上少量生产带来的成本提升么?我看到,市场上大行其道的,还是高傲的苹果手机(哦,可以刻名字)和拼多多的低价团购。我相信必要商城上目前的商品和销售模式,一定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而做了调整。

    必要商城打的C2M概念,用户群注定还是小众,当然,我们希望技术能进步到那一天,工厂为个人而生产,商品为个人而设计,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负担得起。更喜欢,情怀,能坚持到那一天。

    ISBN: 978-7-5514-2631-2 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两本OKR书介绍

    第一本是《这就是OKR:让谷歌、亚马逊实现爆炸性增长的工作法》,作者是John Doerr,谷歌最早的投资人,书籍更加有包括比尔盖兹、桑德伯格、钱伯斯、戈登摩尔和拉里佩奇等等大腕的推荐。

    书的内容直接上脑图

    以及一个简单的实施建议

    另一本《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作者Paul R. Niven和Ben Lamorte,是咨询出身。同样,上脑图

    第一本,讲得更偏介绍OKR本身和它带来的改变,讲了四大作用,让读者能抓住它的精髓。第二本更偏实际操作,逐步讲如何实施OKR,会遇到哪些问题,非常适合实际运用。两本书互为补充、一起阅读,可以说相得益彰。

    就我个人感觉,OKR胜过KPI的地方,一是用定性的目标来代替定量的目标,使组织更关注目标本身,而不是目标的衡量值。这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开KPI非常致命的问题:为了KPI而失掉了目标本身。二是OKR和绩效脱钩,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不再为了绩效而对目标进行讨价还价。三是公开透明,让组织保持一致的目标和跨团队沟通的障碍大大减少。四是更关注过程,让组织不断确认目标的实施情况。简单地说,OKR主要是一个目标管理体系,目的是让团队聚焦在目标上,并最终达成目标。

    《这就是OKR:让谷歌、亚马逊实现爆炸性增长的工作法》 ISBN:978-7-5086-9688-1

    《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 ISBN: 978-7-111-57287-9

  • 《永久记录》

    爱德华*斯诺登的自传,讲述了从家庭出生、兼职做网站,到“911”事件发生,进入安全部门,到为什么想要揭秘,而后如何流亡的经历。仅从自传来说,并不够精彩,但是我仔细看了美国情报系统的漏洞,从中得到两个安全漏洞的教训:

    1,对内完全不设防。他在兼职做网页开发时,在雇主家里工作,位于国安局所在的军事基地内,开车进入居然没有任何拦查。很多安全设施不考虑内部人员的风险,或者内部人员亲友的风险。

    2,老旧设备的授权。他在情报系统上了安全措施,让电脑无法复制信息后,发现几台老设备居然可以,而且还在系统授权范围内,只是谁都没有注意到。

    牺牲自己的生涯,为所谓民主、公义而站出来,面对的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机器,这样的精神只能让人景仰。还有媒体敢报道,用于披露,我觉得,这可能是人类社会最后一道防线。

    个人隐私保护,为什么在欧洲特别重视,听老师说过一段历史。二战时,德国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就是因为国家掌握了公民的隐私信息,所以现在很多西方国家连发个统一的身份证都行不通。个人隐私保护,本意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被国家政府掌握,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政府不作恶,而政府又是公权力最大的实体,所以要尽量限制政府的权力。但是在美国,“911”改变了历史进程,政府因为安全原因做了太多事情,是对是错,或者根本没有对错?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 9787513927277

  •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这个中文名字翻译得,让人觉得这是一本网络小说,英文书名叫《THIS IS GOING TO HURT: SECRET DIARIES OF A JUNIOR DOCTOR》,更贴切一些。

    因为最近经常和医生、或者学医的人聊天,听他们诉苦,所以看到这本书里面不少内容,发现很多方面,中外医生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分。比如,从毕业开始熬,收入会一直很低,而且远低于其他行业同龄人,只有到了主治医师,甚至主任医生以上,才有改观。这时候往往已经近10年过去了。超长而不稳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压力,巨大的社会压力,等等。作者这么写出来,外人看着笑,而医生们看着大多是自嘲。摘抄一段,管中窥豹吧。

    2006年3月22日,星期三
    凌晨3点的产科病房里,必须按照轻重缓急应付病人。病人RO今年25岁,第一次怀孕,孕期30周。她抱怨舌头上长了很多没有痛感的小点,诊断:那是味蕾。

    现在有点后悔,把自己工作日志写得那么简洁无趣,不然也可以出一个程序员的爆笑日志吧

  • 《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

    前面说到班纳吉深入一线去调查真实情况,不由想起费孝通先生来。《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这两本书,当时读的时候,让我非常震撼的,更是一下子想通了很多身边,特别是老一辈人,他们的生活习惯。费先生不愧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要了解中国的现状,一定要读他的书。

    在《江村经济》中,费老仔仔细细介绍了一个长江下游以种田和养蚕为主业的村庄(这和我所能了解到的农村,基本符合,最多加一个茶叶,所以读起来也特别有感受吧)。时代是19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型阶段,对我们剖析中国社会,有特别的意义。文章从农村里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开始讲起,说到了传宗接代的概念,以及人口增长受限(甚至杀女婴),分家制度,教育观念、婚姻制度,儿媳在家中地位和变化过程。然后重点讲解了财产与继承,讲到了新的继承法并没有真正落实,儿子和女儿之间的巨大差异。接下来,讲了更广泛的亲属关系,父系和母系的不同,还有收养制度。再扩展开来,讲到了村中,“户”的概念和组成,宗教和娱乐情况,村政府的情况,和新加的保甲制度。然后是生活中,文化、住宿、交通,服装,食品,娱乐,各种仪式的开支情况。接着讲职业,农业、手工业,还有历法情况。后面着重又讲了农业、土地的情况。同样,也详细讲了蚕丝业,特别是工业化中的情况。这两章特别值得仔细读。然后讲了一些不太大的产业,包括养羊,和一种很特别的,以船为基础的贸易方式。后面提到了信贷业,特别讲到了一种互助形式的借款和放贷模式。可见,费老对这个村庄的刻画几乎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来自于第一手的调查,更谈到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另一本《乡土中国》,不是基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者人群,而是对中国社会普遍的情况做了阐述,写于40年代后期,来源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上课的内容。内容我就不一一赘述,有些内容也来自于上一本,做了些归纳和总结。

    《江村经济》ISBN: 978-7-301-17481-4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乡土中国》ISBN: 978-7-301-17482-1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贫穷的本质》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是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佛洛合著的一本研究贫穷现象的经济学著作。两位作者因为对贫穷问题的研究,更是获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位作者深入到社会一线,去关注真实情况,来解决人类发展问题,非常让人敬佩。经济学不能停留在理论中,毕竟理论和现实会有巨大差异,真实情况会把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等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而使得理论难以奏效。有人批评作者没有关注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我觉得是不公平的,一方面书中提到了中国的一些例子,另一方面国外学者深入到中国关注贫穷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而且从作者的结论里面看到,总结出来的几个点,在中国都做得非常不错,说明有一定的通用性。

    书不太容易读,脉络不是很清晰,而且不知道是翻译缘故还是原著如此,有些地方表达得不是很到位,但是试着梳理一下,还是不难理解作者意思的。

    ISBN: 978-7-5086-8721-6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