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

前面说到班纳吉深入一线去调查真实情况,不由想起费孝通先生来。《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这两本书,当时读的时候,让我非常震撼的,更是一下子想通了很多身边,特别是老一辈人,他们的生活习惯。费先生不愧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要了解中国的现状,一定要读他的书。

在《江村经济》中,费老仔仔细细介绍了一个长江下游以种田和养蚕为主业的村庄(这和我所能了解到的农村,基本符合,最多加一个茶叶,所以读起来也特别有感受吧)。时代是19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型阶段,对我们剖析中国社会,有特别的意义。文章从农村里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开始讲起,说到了传宗接代的概念,以及人口增长受限(甚至杀女婴),分家制度,教育观念、婚姻制度,儿媳在家中地位和变化过程。然后重点讲解了财产与继承,讲到了新的继承法并没有真正落实,儿子和女儿之间的巨大差异。接下来,讲了更广泛的亲属关系,父系和母系的不同,还有收养制度。再扩展开来,讲到了村中,“户”的概念和组成,宗教和娱乐情况,村政府的情况,和新加的保甲制度。然后是生活中,文化、住宿、交通,服装,食品,娱乐,各种仪式的开支情况。接着讲职业,农业、手工业,还有历法情况。后面着重又讲了农业、土地的情况。同样,也详细讲了蚕丝业,特别是工业化中的情况。这两章特别值得仔细读。然后讲了一些不太大的产业,包括养羊,和一种很特别的,以船为基础的贸易方式。后面提到了信贷业,特别讲到了一种互助形式的借款和放贷模式。可见,费老对这个村庄的刻画几乎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来自于第一手的调查,更谈到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另一本《乡土中国》,不是基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者人群,而是对中国社会普遍的情况做了阐述,写于40年代后期,来源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上课的内容。内容我就不一一赘述,有些内容也来自于上一本,做了些归纳和总结。

《江村经济》ISBN: 978-7-301-17481-4 北京大学出版社

《乡土中国》ISBN: 978-7-301-17482-1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