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焦虑

大女儿要上初中了,不知道哪里来的信息,被拉去听了一个学科培训班的招生讲座。讲座挂着公益的名头,现场人可真不少,家长被带到一个大教室听讲座,教室里座无虚席,还在走廊上加了几个凳子,学生们被带到另一个教室去做测试,按成绩分班。(当然,我没有带上女儿)给家长讲的是培训班负责老师,一开始就把初中描述成洪水猛兽,总体逻辑就是小升初这个暑假没抓紧,初一就跟不上;初一跟不上,后面就步步落后,中考就考不上重高;考不上重高,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这辈子就没有出头之日了。看她言之凿凿,又殷切的表情,实在是让人感觉事态严重,不得不焦虑。怎么办?应该在小升初暑假就学完初一内容,初二就开始上高中内容,参加竞赛,为高考准备,初三中考前就已经铺好了通向清华北大的坦途!似乎一种上了初中,除了学习,其他活动都是罪恶,会毁了一生的感觉。

回过头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官方的数据不敢妄议,但是从考研、考公数量,身边走访几个学校的情况,毕业生工资情况,以及网上一些不签三方就不给毕业的新闻,可想而知的难!苦学十数载,毕业仍是干着与上一辈差不多的事情,只是拿更少的工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中小企业的艰难,让更多大学生向往着考上公务员、或是进入央企国企,去拿铁饭碗。如果大学里没有研究精神、企业里没有创新能力,何来人才、更哪里有国力?焦虑啊!

听刚从硅谷回来的几个朋友说到,人工智能突破以后,现在整个硅谷弥漫着投资、创业的氛围,公园里、咖啡馆里,都在谈论新项目、新技术,比当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内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人工智能比美国落后多少,众说纷纭。我自己的观点,从技术和工程化角度上说,可能只差半年;但是从基础研究和人才储备上说,至少差10年!为什么是10年,大学、硕士加博士,再加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可不就是10年?焦虑啊!

出去吧?香港、新加坡移民突然就火了,只是能有财力、精力去移民的人,实在不多,毕竟在还有6亿人口人均月收入不足1000的国家内,能每年拿到一两百万的,凤毛麟角。卷不动孩子,也卷不动大人,焦虑啊!

周末去参加一个青少年领导力的活动,帮忙去拍照,同时仔细观察了青少年们的状态。从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纪律性到社交能力和领导力,都存在诸多缺陷,这真的让我更焦虑了!

最近不知怎得,又回过去看《觉醒年代》,就用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词上对新青年的六个要求来结束焦虑吧: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