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学习初探

技术团队能力建设,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做法是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发展,来预判三年内需要储备的技术方向,做招聘或者培训计划。而培训,一般就是让负责培训的HR来了解课程需求,准备课程内容,包括公司内部课程、聘请教师,或者送到外部培训,偶尔动用一下个人资源,帮忙找业内专家来培训。培训方式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说实话,效果并不特别好,一是学员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来听,听过就忘,更没有实践。二是好的课程好的老师也特别少,即使老师本身水平很高,对公司业务好人员情况也不了解,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公司虽然复工,但是找培训老师的事情就暂时停止了,于是,想到了用互相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培训,目标是帮助普通程序员了解机器学习,促进技术转型。课程选择了Coursera上经典课程,吴恩达的《机器学习》。选这个课程,有几个原因:内容基础但是经典,让机器学习不再仅仅是调参数,而是了解算法的思想;课程资源多,有英文版、中文版,有题目也有答案;不算太难,有一些编程基础和数学基础的,都能学习。(同时考虑过台大李宏毅教授的版本)

招募阶段,事先对公司技术骨干进行了一轮沟通,大部分人都非常感兴趣;接下来进行全公司的招募,限定名额。采用招募的方式,是为了保证学习社群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不是主管要求来学习。事实证明,这点非常重要。招募结束以后,第一次会议,对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进行了沟通,并给大家退出的机会。这个课程,每周需要8-10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学习和练习,对于很多平时工作已经加班加点的技术人员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除了学习,每周还有一名学员会把当周课程进行总结,来给大家分享,基本每个人会轮到一次。大家也提了不少建议,一些好的建议,作为学习社群的规则确定下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社群自己来确定自己的规则,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发起者,提供资源上的帮助。经过这次会议,有部分同学退出了,主要还是时间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分组。为什么要分组,主要是借鉴一些网络课程的模式,通过小组打卡(我们是学习笔记)、小组项目PK的模式,让小组内成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同时,小组成员尽量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线),促进公司内交流。每个小组自己确定了名称和组长。很幸运的是,每个小组内,都有1-2名在机器学习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人在里面,

接下来就是每周的学习、笔记和分享。经过3、4周以后,部分同学有些跟不上,恰好遇到一个五一假期,我干脆就跟大家商量,缓一周时间,给大家一个拉齐进度的机会。中间学到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时,大部分同学没有搞得特别清楚,于是我就增加了一周时间,自己做了一个算法的讲解。到后期,讲到机器学习的应用时,为了扩大大家的眼界,邀请了一个TGO认识的朋友,来讲一下他们通过识别视频中物品来给电商导流的产品,整个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最后, 学习完成以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项目来演练。这个环节,当初在课程设计时,是最头疼的,选择怎样的项目?数据从哪里来?我个人先从政府开放的大数据平台上挑了一些,但是大家没太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可能大部分时间会花在数据清洗上,最后,大家都选择了一些开放的机器学习挑战赛。我感觉比我选的项目更好,不仅数据全,还能参与排名,更有动力。一周时间选题,两周编程,两周准备项目材料。PK主要是从小组分工、算法选择、优化点等方面去比较,注重过程而不是出来的结果。当然,这时候需要外部专家的参与,来评选。同时,为了扩大学习小组的影响力,也组织了公司内部海选,甚至鼓励大家去宣传,拉选票。

总结起来,个人看法,社群学习,基于共同的目标创建的交互式的学习组织。三个重点:一个是共同的目标,一个是交互,还有一个是有一定的组织性。有了这三个,才能称为社群。这次实践,让我觉得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12周学习和5周实践,每周8-10小时学习的任务,三个小组都坚持下来;二是整个训练营进行过程中,参与者一直保持投入状态,没有人退出,也没有人离职;三是大家实操项目的成果超出预期。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培训HR和我,都非常轻松,主要作为资源方来参与,但是学习效果远远超出普通的培训。当然,费用也异常节约,我们把省下来的培训费,作为奖品,给到参与者,岂不更好?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