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7日自助游

原文写在我的新浪博客上,写于2014年8月-2014年10月,现合并成一篇 ,略作修改

行程及攻略篇

路线:
第一天:从上海到关西国际机场,在机场吃午饭,然后直接去京都。京都站也值得一看。
第二天:京都清水寺、银阁寺、哲学之道
第三天:京都东本愿寺、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京都植物园
第四天:从京都到有马温泉,游六甲山
第五天:从有马温泉到大阪,心斋桥、道顿崛
第六天:大阪海游馆、梅田站
第七天:从大阪回上海

本来计划去一天奈良的,可是一来带着小满到处跑还是蛮累的,二来奈良景点不多(不想在公园被鹿追着咬屁股:)),就没有去。

去之前查阅了较多关西地区的交通情况和各种优惠券,各种信息较多,其实最后发现直接上相关日本网站就有很明确的信息,比如时刻表、价格、可用的范围等到,很多网站都有中文版或者英文版,日文的勉强猜猜也能知道一些。本系列价格单位均为日元。在关西国际机场购买JR-West的ICOCA&HARUKA,包含从关西国际机场到京都、大阪等沿线地区任意一趟来回的车票、1500元的储值卡(可以在关西地区的地铁、电车甚至小超市通用)和500元押金,只要4060元。只针对短期签证的国外游客提供,超级优惠(一张单程HARUKA从机场到京都的票原价就要接近3000元)。卡有两种图案,hellokitty和飞天图案,都很漂亮,所以最后我们连押金都没去退,在超市花光里面的钱以后,把票带回来作为纪念。详情见:http://www.westjr.co.jp/global/sc/travel-information/pass/icoca-haruka/

到了京都站以后,就买了一张京都巴士一日券。京都地铁就两条线,还是巴士方便。坐三趟巴士就把一日券的价格赚了回来。第二天的景点就靠这张一日券解决。在京都其他的时候,就靠ICOCA里的钱坐地铁。

第四天在版急线河源町站,购买了有马六甲一日券,包含版急线从京都到大阪、大阪到神户、神户地铁、六甲山索道、缆车和山上的巴士。另外有很多六甲山上京都的优惠券和有马金汤和银汤的一张使用权和一张优惠券。如果这些地方都要去,买一张还是很划算的。在大阪,去的景点不多,就继续使用ICOCA,或者直接买地铁票。海游馆有一个包含当天交通的套票,很划算,在地铁站站长室里就可以买。怕说不清楚,我们专门打印了套票的图案,指给工作人员看,非常顺利地买到了票。从大阪到机场,继续使用在机场买的回程票,实在是方便又划算。

用穷游网创建了行程,打印出来带在身上,过关时可能会派上用场,也方便随时查询。住宿都是事先在携程上订好,也可以通过穷游网直接预定。不是做广告,穷游的行程助手确实很方便。这次出行,还和几个朋友同行,我承担起了行程安排的角色,所有事先的攻略做到从那个站台上车,几点有车,下车左拐还是右拐的详细程度。直接给网址吧:http://plan.qyer.com/trip/362531/

其实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事先在淘宝上买一张樱花卡,找一个支持cmda的手机,就可以在日本舒舒服服地上网,找资料,用谷歌地图导航,甚至翻译,一卡在手,万事不愁。同样,签证也可以通过淘宝搞定,没什么困难的。

本来我的游记没有这么多攻略和废话的,不过这次确实是准备得比较充分的一次,而且后来又有很多人问我要行程,拿去参考,那么就稍微详细一点吧。到此结束,后面的只写感受啦。想要了解更多信息的,请自行搜索“小氣少年的部落格”。

出发吧,去看看美丽的关西。

日本的交通

在日本,印象最深刻的肯定是交通的发达,特别是对于自助行的人。发达体现在几个地方,一是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几乎无缝。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甚至到小镇,无论是地铁、轻轨都是下车的地方就是上车的地方,最多跨几个月台,班次极多,绝不像国内的火车站那样,还要出站进站,检查侯车等等。换车方便得让人觉察不出已经从一个城市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座位常分为有固定座位车厢和无固定座位车厢,有固定座位车厢类似于国内的火车,每人一座,座位固定,而无固定座位车厢类似于公交车,先到先坐,但一般也看不到有人站着的情况。常常会有一列车前几个车厢到某个目的地,后几个车厢到另一个目的地,在中间某站时会分开,所以,千万别坐错了。另外一个是交通的竞争非常厉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往往会有两种以上的线路可以选择,而且会有各种各样的套票可以选择,套票还会针对不同人群(比如短期逗留的旅客)、还会搭售其他项目(比如温泉、游乐场),找到合适的套票,往往能节约一大笔费用。,不过这也会容易把游客搞得晕头转向,或者给选择困难症患者带来巨大麻烦。

日本的交通准时得令人发指,无论铁路还是公交车,说几点几分到,就几点几分到,几乎没有例外。对着时刻表,就能很好地安排行程。在这么人口众多,城市拥挤的地方,能做到这么准时,不得不敬佩。说起人口众多,其实大街上也看不到很多人,后来发现,大家几乎都在地下活动。地铁每个站点,都有很大一块地下区域,大大小小的商铺林立,还有停车场。

有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一个是查票。我们坐在从关西国际机场到京都的列车上,一个穿着制服的老人进了车厢的门,先毕恭毕敬地站好,然后向大家90度鞠躬,接着说了几句话,前面的乘客拿出票来给他看,我才明白是在检票。他每检查完一个人,都会道谢,像是给别人添了麻烦一般。全部检查完以后,再次向大家鞠躬道谢,才去到下一个车厢。等到他全部检查完,从我们车厢走回去时,有向大家道谢一次。同样坐公交车给钱时,司机也会逐一道谢,虽然这道谢的声音有些机械,但绝无令人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这件事情体现了日本人对礼节的重视,另外一件则更加科技感。我们的航班降落后,因为多拍了几张照片,没跟上大家一起走,落在后面。等我们走过甬道,来到一个玻璃墙小厅,发现一个人都没有,也不知道门在哪里,以前坐飞机的经验一点参考性都没有了。正当我们纳闷,不知所措时,一辆短短的无人驾驶轨道车开了过来,停在我们面前。我们犹豫了一下,还是坐了上去,门缓缓关上,列车飞驰而去,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个车子会送我们到哪里。坐在车上,突然想起很多日本科幻动画片的场景,说不定一会儿出现个高达,也不会意外。还好,很快,我们就到了机场大厅。

回来路上,我们需要从浦东赶到虹桥去坐高铁,但是又遇上了地铁信号故障,1个小时才坐了两三站,后来决定中途下车坐回去,改坐大巴回杭州。几番折腾下来,回到家里,已近半夜,身心俱疲。当时就特别怀念日本的交通。

住宿篇

关西地区,似乎没有那么拥挤,房子大多数还是独幢或者几层楼高的小平房,甚至还有很多木制的小别墅,没有见到高层或者小高层的楼房,日本人口众多,这样的房子怎么够住呢?我觉得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城乡区分,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几乎是连在一起,中间很少有村庄和农田。这样应该得益于发达的交通系统。在京都市里,看到有一小块建筑工地,简单地用栏杆和警戒线拦了一下,场地很小,1或许不到10米见方,但是收拾得干净整洁,也没有什么工程设施,更无法与国内住宅建造场地比拟。另外见到一幢比较大型的办公楼建筑工地,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工人,在指挥和监督楼上几个年轻工人施工,不时发出一些指令,工人们也慢慢地一步一步执行,协调得一丝不苟,仿佛不是在建造房屋,而是在装配什么精密仪器。大一点的工地,用墙围了起来,但是无论工地内外,也都安静整洁。

为了体会日式风格,除了最后一天在大阪,住的普通的套房以外,我们都选择了榻榻米式的房间,其中有一天在有马还住了有点小贵的温泉酒店,总的来说都物有所值。

在京都住的是Hotel Sugicho,在地铁“京都御所前”边上,京都御所就是日本天皇以前在京都的皇宫所在,不过现在已经开放为公园了。我们一家三口要了一个三个床铺的家庭房,房间不大,进去就是一眼就看到三个榻榻米的床铺并排着,然后再就是窗台,边上放着一张小茶几。日本旅馆的房间都收拾的很干净,而榻榻米的设计,特别适合小满这样的孩子,可以满地打滚而不用担心从床上掉下来。厕所和浴缸在进门左边,而右边就是一个移门柜,放着被子等等。有一道移门把这里和床铺区分隔开来。厕所浴缸是一体化的,看着像亚克力的,角落处都做成了圆角,非常好清洁,很小但应有尽有。日本的基础设施其实非常先进,比如抽水马桶,无论新旧的房子,无论住宅还是饭店,一定都是带加热和喷水功能的。无障碍设施和照顾带儿童的设施也非常普及,甚至男厕所里也会带女小童用的设施。

在有马温泉,住的是温泉酒店,Arima Onsen Tosen Goshobo,在酒店里就可以享受到著名的温泉:金汤和银汤。进入酒店时,客人们就要换下自己的鞋子,由店员统一保管,出门时再换回来。房间门口有长长的玄关,每间客房用一个不同的字来区分。房间很大,带一个有两张按摩椅的起居室,一个靠窗的厅,还有就是一间大大的空屋子。这间房白天只放了一张茶几,简单古朴,颇有禅意,深得日式风格之精髓。傍晚的时候,服务员回过来把茶几放到一边,铺好榻榻米床垫,就变成一件舒服的卧室了。茶几上放着一罐保温冰水,而边上放着一壶烧好保温着的热水,考虑非常周到。日本人好像非常喜欢喝冰水,去饭店都会给你倒上一杯,真是合我胃口。酒店的提供的服装是不错的和服,分男款和女款,还有一件外套,穿着这套和服,一双拖鞋,在店里来回走,或者去泡温泉,真感觉过上了一种不同的生活。酒店还免费提供去边上索道站的来回交通,一辆仿古的汽车,司机彬彬有礼,但又不失热情和亲和。酒店里的温泉,特别是金汤,很有特色。一条逐渐加深的斜道,让客人缓缓适应水温和水质,到了池内,边上会不断有气泡冒出,甚是舒服。这里的温泉,男女是分开的,而且仅通过挂在门口的门帘的图案来区分。千万要注意,太阳代表女性,而月亮代表男性。

美食篇

终于说到吃的了。日式料理一直是我偏好的美食,无论是寿司、刺身还是天妇罗、甚至清酒,都很喜欢。到了日本,自然不能放过尝试一下当地的正宗风味。

日本的餐馆,无论是街头的小铺子还是有几层楼的大餐馆、无论是机场的快餐店还是需要预定的高档场所,只要开门营业的,做得都很不错,精致、干净,服务超棒。当然,如果吃不惯日式的,自然会觉得不好吃。像innn就会觉得什么都不太好吃,超怀念中国菜,而我好像更适合在各处生存,在拉萨吃藏餐、在澳洲啃汉堡、在韩国嚼烤肉、在日本品套餐,都能满足得流泪。世界本就不一样,总应该有颗体会不同的心,当然还有一个能容纳各种美食的胃。在日本,一般的店,一餐也就2000元左右,差不多和国内随便找个shopping mall里面的餐馆差不多价格,但是无论食物还是服务,都好很多,所以个人觉得并不贵。

第一天中午我们是在机场快餐店解决的,晚上到了旅馆,办完入住以后,在网上找了一家小有名气的饭店,步行过去,天色已晚,一路上大家按捺不住心中小小的激动,一边走,一边观赏京都的景色,走到饭店门口,着实吃惊了一把。这是一家看起来像园林一样的饭店,进门就是小桥流水,松树成荫,一个一个包间都坐落在园林之中。服务员接待了我们,但是因为没有座位,让我们等一会儿,去得比较晚,已经接近他们停止营业的时间,所有能不能吃得上,还真是玄。幸好,很快就有一个包间的客人离去,我们终于可以进去大餐一顿了。包间里一张长长的桌子,大家都席地而坐,拿来菜单,每一种套餐的图片都那么诱人,当然价格也让大家稍稍吃惊了一下。随着一份一份装饰得如艺术品般的各种定食被端上来,拍照留念、猜测食材、互相交换,配上点清酒,真是难忘的一顿,觉得一路上的奔波都是那么值得。忽然发现边上走廊里走过一个艺妓,原来这里还有如此高端的服务,可惜都是要提前预约的吧。

日本街头的自动饮料贩卖机非常多,而且很多还带了防灾物资储备,真是一举两得,吃的多了,小满每次看到这样的机器,都有吵着买一瓶。(不过最吸引她的还是扭蛋机)另外,到处有卖抹茶冰激凌的,味道都非常不错,茶香味很浓,冰激凌也很细腻,让人难忘。

有一些专门卖食品的超市,各种各样的三文鱼、牛肉、豆芽、小青菜,等等,无一不是一小份一小份地用盒子装着,包上保鲜膜,整整齐齐放在冰柜里,让顾客选择。超市另外一边,也有卖熟食的店铺,但都是独立的一家一家,和国内有些类似。反倒是水果见得比较少(貌似韩国也是一样)。

在道顿崛,有一家专卖螃蟹的店很有意思,一个服务员在门口分螃蟹样子的帽子给小朋友,还可以和打扮成螃蟹模样的服务员合影,连店的招牌都是一只巨大的螃蟹,高高挂在门口。这家店应该是专门做游客的,而且特别是中国游客。类似的还有专门吃章鱼的、吃牛排的店。坐在店里,可以欣赏道顿崛来来往往的游客,和街道两边墙面上巨大的广告屏幕。店里的蟹不是在国内常见的品种,腿长长的,壳下部比较尖。点了几份不同做法的蟹,还可以蘸蟹黄做的酱吃,肉质紧致而鲜嫩,自然有一种甜味,很不错。

京都篇(一)

终于可以说说京都了,一座美好得让我想留下来的城市。花了一些口舌去说说行程、交通和美食,就是为了在说真正在日本旅行的感受时,不用被这些东西打扰。去日本旅游,为什么没有选东京,没有选北海道,而偏偏选了京都作为立足点?因为对我来说,一座具有17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绝对是不能错过,而且应该住下来慢慢看的地方。更何况,日本历史中最著名的那段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以及他们经历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线索。更别提美丽的樱花、街头漂亮的和服美女,带来的异国情调。(你站在东京街头,和站在上海街头,会有差别吗?)

先去的是清水寺。日本有个俗语叫做“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降りる”,意思就是从清水寺的舞台上跳下去,表明了一种下决心去做事情的态度。当然,也有真的从这里跳下去的人,毕竟日本是一个自杀问题严重的国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清水寺的特点:高高建在山脊上。清水寺大殿外面一圈的围廊挑出,下面架着几层楼高的木柱,雄伟壮观,却比山西悬空寺少了几分空灵和险峻。站在围廊上,远眺京都景色,一阵风吹来,真有飘飘欲仙、纵身一跳的冲动。从清水寺门口长长的上山小路到寺里,两边商铺林立,游客真是人山人海,和国内的旅游景点没什么区别,很疑惑又不是周末,为什么也会有这么多人。仔细观察了,一大部分是中国游客,从身边过去10拨游客,有7拨人说着汉语,其中大部分是上海话。另外有很多日本学生,可能是类似学校组织春游的活动吧。寺里还有一个“地主神社”,日本非常有名的求姻缘的地方,有一个传说,一只狐狸本来为非作歹,被高僧收服以后,改做善事,撮合姻缘,又叫稻荷大神。日本的鬼怪传说非常多,也十分有趣。另外,神社里有两块相距大概10米的石墩,传说蒙上眼睛,能够准确的从一个石墩走到另一个石墩的话,就能找到好姻缘,如果在另一个朋友的帮助下走到,两个人就会有机会。同行的朋友,专门去走了,希望能带来好运。

从清水寺出来,吃过午饭,就去了银阁寺。相比清水寺,这里的人少很多,也舒服很多。入口处就是一条两边都是树形成的墙的小路,修剪得整整齐齐,石阶上还留着青苔,看得出空气质量和环境都很好。相比金阁寺,这里显得清静幽雅得多。很出名的枯山水,就是用白色的细石子,堆出各种形状和图案,来作为院落中的景观。最早是因为建造时缺少资金,不得已而为之,却达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禅味,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心思。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在这里能够感悟得到。相比清水寺,发现我也是更喜欢这里的宁静和淡泊,真是选对了地方。

银阁寺出来,左拐,就是“哲学小道”,本来对这个景点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只是一条以某个哲学家经常走而出名的小路。沿着路有一条小溪,路的两边稀稀拉拉地有一些小咖啡厅、手工艺品店,游客很少,樱花大都已经开败。小路边,能够看到一些幼年夭折小孩的纪念小碑,定是父母寄托哀思的地方。在这小路上慢慢地走下去,安安静静地走下去,却感到特别放松,也可以在路边的椅子坐下,看着那清澈的小溪缓缓流动,仿佛心灵融入了这慢慢的生活节奏中。这就是京都的好处,很生活,感知历史。在我们住处附近,偶然看到本能寺,虽然只剩下一个门,虽然不一定是原址,却体会到当年剑拔弩张的氛围,以及世事多变的感叹!

京都篇(二)

把本来计划去奈良的行程,临时做了改变,增加了东本愿寺和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两个景点,事实证明,这两个都应该在京都必去的景点范围内。

西本愿寺和东本愿寺在日本佛教历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小剩佛教,并称世界四大佛教传统,大乘为主,从中国传入,即保留了一些中国已经绝迹的宗派,又发展出了自己特有的宗派,信教人数占人口数量7成多,拥有寺庙7万多座,可以不折不扣地称为佛教国家。走在日本街头,随处可见寺庙,因为地皮有限,很多甚至楼下是寺庙,楼上就是住宅。西本愿寺是净土真宗(又叫“真宗”,“一向宗”)本愿寺派的本山,主要僧众是下层人士,其法主的地位类似于大名,曾经与织田信长发生了10年的战争,虽然最后战败,被毁,但其实力可见一斑。后来由丰成秀吉捐地重建,德川家康时期,因为僧众过多,超过1千万人,把”净土真宗大谷派”迁出,建了东本愿寺。东西本愿寺,保留了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非常奢华考究,仅仅一个山门,就里三层外三层的,又是隆起,又是挑檐的,在国内可能已经不太好找这样风格的了。西本愿寺是世界文化遗产,两座寺庙都算得上是日本国宝。幸好当年美国人投放原子弹时,选择的不是京都。

进入东本愿寺,人少得让我们惊讶,确切的说,只见到四五个游客。号称世界最大木结构建筑的御影堂正在维修,门口一大片白色细石子铺的场地上,停着很多鸽子,颇有枯山水的意味。一个日本老人正在喂食,看到小满,非常喜欢,得知我们是中国来的游客时,略显惊讶,把手里的鸽食分了一些给小满,让她来喂。边上的阿弥陀佛堂也非常大,原木柱子两个人也难以合抱。整个佛堂都要脱鞋上去,鞋子就这么放在木头阶梯下,根本不用担心被人错拿走。宽敞的木围廊,成为小满玩耍的绝好场地。佛堂内正在祈祷世界和平,小满不太明白,太吵,我们只在门口看了一下就退了出来。一对西方游客,看见小满在走廊上玩得开心,也喜欢得很,征得我们同意后,给她拍了好几张照片。这个地方,真的让人想躺下来,完全放松,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

我们赤脚沿着长长的木廊子,走到了一间主体建筑在地下的现代建筑(看来这确实是保护古代建筑,又新建现代场馆的最好办法),应该是一座类似陈列馆和办公的场所。最感动的是陈列管里在播放日军二战的反思视频,以及宪法的图画版本,供儿童阅读和理解。这个建筑做得就像其他日本现代建筑一样,干净,简洁。除了宪法的陈列以外,还有御影堂的建筑模型,包括内部结构,柱子和横梁之间的关系等等。楼梯不断螺旋往下延伸,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剧场。

有点累了,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和京都植物园,就下篇再讲了。

京都篇(三)

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是安藤的作品。出发之前,考虑了很久,但是发现安藤的作品,很多都比较偏僻,路不好找,我们又带着小满,行动不便,最终选了在京都市区里面的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安藤忠雄的经历,可谓是传奇,曾经是一名职业拳击手,然后进行了一场环游世界以后,自学成才,成为一位世界的顶尖建筑师。因为他没有任何专业资质,他建筑师之路的起步也非常艰辛。传说每当看到一块空地时,他就主动想象并设计出一座建筑,然后拿着图纸去找地的所有者,游说他们接收他的方案。如此的努力,让所有感叹自己没有机会的人们汗颜。安藤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水混凝土和几何风格的设计。这些和日本的建筑行业背景也分不开,比如清水混凝土,国内绝大部分施工质量就做不到,或者说没有心思去做到极致。他的风格和日本的佛教传统里提倡的质朴,有很大关联。

这座画廊,建于1994年,(安藤在1995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展出了用陶板烧成的很多幅大尺寸的世界名画。仅仅是这些陶板画,就足以让人赞叹,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来参观的人还是为了安藤的设计来的。这座画廊占地面积并不大,但是通过安藤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切割,让人在里面感受到了空旷的感觉,一幅一幅版画间隔出现,有些在墙上,有些在地面的水池中,墙面一律是清水混凝土,简洁到了极致,还有漂亮而整齐的水幕,空灵而质朴,把安藤建筑的特色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么好的去处,又只有我们三人,可以尽情品味,安静的氛围。边上就是京都植物园,本来两处可以买套票,但是我们只打算去参观画廊,参观完了发现时间有多,才临时决定去了植物园。事实证明,又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进门处可以借一个幼儿推车。日本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借推车,公园、商场等等,确实很方便带儿童出行的家长。植物园按照不同的风格分了几个区域,进去最近的到了一个小的园林区,我们终于见到了一片樱花。这次出行晚了些,樱花大部分已经开败,但是植物园里还有几颗正好在盛开,美不胜收。推着小车,在空旷的道路上慢慢行走,两边是高大而树冠相接的绿树,春夏之交,万物生长,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逛了基础不同风格的园林,无论是修剪,还是树种搭配,都甚合我心。逛了一小半区域,天色就晚了,植物园门口一家餐厅吃了披萨,可以一边看景色一边吃美食的地方,一天的疲劳顿时消散。

京都,真想住下来的地方。

有马篇

有马是个以温泉出名的小镇,在神户的郊区,从京都换了好几趟车才到那里,不过日本的交通还算方便,一路景色宜人,倒也有旅途的乐趣。小镇在六甲山下,海拔高,明显比京都冷一些,所以,很欣慰的是,樱花都还开着正茂,算是意外惊喜。有马的温泉,以一个“金汤”、一个“银汤”而著名,是关西地区历史最久的温泉,日本三大名泉之一。“金汤”含铁钠盐,能杀菌;“银汤”是碳酸泉,含放射性氡,能促进血液循环。温泉以受到日本多位天皇喜欢而闻名。整个小镇基本上以温泉度假酒店为主,每一家都颇不错,偏高端,加上日本酒店优秀的服务态度,应该可以让任何挑剔的客户得到满意。除了温泉和酒店,小镇本身也是个很漂亮的景点,各种日式风格的建筑、群山围绕,樱花遍地,小桥流水,空气清新,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盆景,又好像是一座世外桃源。

在酒店放下行李,找了一家小店吃好日式午餐,温暖而舒服,接着坐索道而上,登上了六甲山。六甲山以夜景出名,其实山上有很多娱乐设施,动植物园、游乐场、公园等等,是附近居民的休闲好去处。山本身没有特别,一条公路蜿蜒盘桓,从山顶到山脚,从一个峰到另一个峰。套票里面含了山上的公交,但是我们还是选择走了很长一段路,数着站头。从另一个方向下山,就是神户了。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到了一处坐小轨道车下山的站点,发现写着这里可以看六甲山夜景,就兴冲冲地登上了一座小高台。

本来行程中并没有这一项,因为小满需要早早睡觉,我们只能割爱,但是套票含了六甲山全程交通,就当作一次周末登山郊游似的。六甲山上,能够同时看到神户机场、伊丹机场和关西国际机场,能够一览神户和大阪湾。关西一带最繁华区域的夜景,临着海边,想想也让人神往。

我们上去的时候,灯基本还没有开,依着指示牌,逐一辨认各个机场和人工岛,穷目力所及,赏这傍晚的景色,想象着灯光闪耀的夜景。没法等下去了,还要下山晚饭和陪着小满入睡。人生并不是什么都要得到,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渐渐地,你会发现你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是越来越珍贵。

大阪篇

大阪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基本被战火夷为平地,重建以后完全是一个现代大都市。站在街头,很难分辨出这里是上海、大阪、或者纽约。这样的地方,一贯是不那么喜欢的,所有没有选择大阪作为日本旅行的根据地,把它放在最后,也是为了方便想买些东西带回国的小伙伴们。幸好,大阪靠着海,气候算是宜人,景色也不错。

没有去其他地方,我们带着小满去了海游馆。大阪的海游馆,是世界最大的海洋馆之一,整个建筑基本上是以一个巨大的水箱为中心,一条围绕着它的坡道盘旋而下,从入口到出口,从上看到下。一条巨大的鲸鲨在里面悠闲地巡游,相当令人震撼。其余各种海洋生物,各自挑选喜欢的地方,或者安安静静地待着,或者成群结队地游弋。我们带着小满,一路走下来,小满看得痴了,累了,又睡了。搂着小满在座椅上坐着,看着鲸鲨一圈一圈地游,边上座椅上,是一对年长的夫妻,也是坐在那里看。不知道许多年后,还会不会有这个童心,一起来看海游馆呢?

对大阪实在无爱,只好草草结束这篇游记,也作为关西之行的结尾。日本以弹丸之地立足于世界,历史上又和中国有着千般恩怨,万般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临行前,本来想约了同去的一个朋友,说家人对日本仇视,无论如何都不愿去,只能作罢,想想何不把心胸放得宽广一些,把历史看得轻一些,毕竟,将来才是我们可以争取的。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