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社群学习初探

    技术团队能力建设,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做法是根据业务发展和技术发展,来预判三年内需要储备的技术方向,做招聘或者培训计划。而培训,一般就是让负责培训的HR来了解课程需求,准备课程内容,包括公司内部课程、聘请教师,或者送到外部培训,偶尔动用一下个人资源,帮忙找业内专家来培训。培训方式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说实话,效果并不特别好,一是学员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来听,听过就忘,更没有实践。二是好的课程好的老师也特别少,即使老师本身水平很高,对公司业务好人员情况也不了解,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公司虽然复工,但是找培训老师的事情就暂时停止了,于是,想到了用互相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培训,目标是帮助普通程序员了解机器学习,促进技术转型。课程选择了Coursera上经典课程,吴恩达的《机器学习》。选这个课程,有几个原因:内容基础但是经典,让机器学习不再仅仅是调参数,而是了解算法的思想;课程资源多,有英文版、中文版,有题目也有答案;不算太难,有一些编程基础和数学基础的,都能学习。(同时考虑过台大李宏毅教授的版本)

    招募阶段,事先对公司技术骨干进行了一轮沟通,大部分人都非常感兴趣;接下来进行全公司的招募,限定名额。采用招募的方式,是为了保证学习社群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不是主管要求来学习。事实证明,这点非常重要。招募结束以后,第一次会议,对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进行了沟通,并给大家退出的机会。这个课程,每周需要8-10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学习和练习,对于很多平时工作已经加班加点的技术人员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除了学习,每周还有一名学员会把当周课程进行总结,来给大家分享,基本每个人会轮到一次。大家也提了不少建议,一些好的建议,作为学习社群的规则确定下来。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社群自己来确定自己的规则,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发起者,提供资源上的帮助。经过这次会议,有部分同学退出了,主要还是时间的原因。

    接下来就是分组。为什么要分组,主要是借鉴一些网络课程的模式,通过小组打卡(我们是学习笔记)、小组项目PK的模式,让小组内成员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同时,小组成员尽量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线),促进公司内交流。每个小组自己确定了名称和组长。很幸运的是,每个小组内,都有1-2名在机器学习方面有一定经验的人在里面,

    接下来就是每周的学习、笔记和分享。经过3、4周以后,部分同学有些跟不上,恰好遇到一个五一假期,我干脆就跟大家商量,缓一周时间,给大家一个拉齐进度的机会。中间学到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时,大部分同学没有搞得特别清楚,于是我就增加了一周时间,自己做了一个算法的讲解。到后期,讲到机器学习的应用时,为了扩大大家的眼界,邀请了一个TGO认识的朋友,来讲一下他们通过识别视频中物品来给电商导流的产品,整个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最后, 学习完成以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项目来演练。这个环节,当初在课程设计时,是最头疼的,选择怎样的项目?数据从哪里来?我个人先从政府开放的大数据平台上挑了一些,但是大家没太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可能大部分时间会花在数据清洗上,最后,大家都选择了一些开放的机器学习挑战赛。我感觉比我选的项目更好,不仅数据全,还能参与排名,更有动力。一周时间选题,两周编程,两周准备项目材料。PK主要是从小组分工、算法选择、优化点等方面去比较,注重过程而不是出来的结果。当然,这时候需要外部专家的参与,来评选。同时,为了扩大学习小组的影响力,也组织了公司内部海选,甚至鼓励大家去宣传,拉选票。

    总结起来,个人看法,社群学习,基于共同的目标创建的交互式的学习组织。三个重点:一个是共同的目标,一个是交互,还有一个是有一定的组织性。有了这三个,才能称为社群。这次实践,让我觉得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12周学习和5周实践,每周8-10小时学习的任务,三个小组都坚持下来;二是整个训练营进行过程中,参与者一直保持投入状态,没有人退出,也没有人离职;三是大家实操项目的成果超出预期。而且,整个学习过程,培训HR和我,都非常轻松,主要作为资源方来参与,但是学习效果远远超出普通的培训。当然,费用也异常节约,我们把省下来的培训费,作为奖品,给到参与者,岂不更好?

  • 《知识图谱-方法、实践与应用》

    知识图谱是一个不算新的技术,但是在机器学习取得不小进展以后,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它是必须攻克的一个坎。还好算力、存储、网络都进步飞速,让人看到希望。如果深度学习是思考能力,那知识图谱就是记忆能力,没有知识图谱作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没有常识的文盲。

    脑图在这里

    ISBN:978-7-121-36671-0 电子工业出版社

  • 《SaaS创业路线图》

    虽然创业不可能有保证成功的模式,但这是一本能够提升SaaS公司创业成功率的好书。在toB行业越做,越发现充满了痛点,解决痛点仅仅是开始,一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走错任何一步,都会付出巨大代价。用这本书总结出来的5各阶段、4条主线,能够比较全面来总结。内容虽然偏销售多了点,但销售可能是toB创业者最头疼的问题。另外,很认同作者的一个观点,应该尽早考虑清楚定位和商业模式,尤其是护城河,这对toB非常重要。

    主要内容如下

    ISBN: 978-7-121-38637-4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塔克拉玛干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徒步,翻过一个沙丘,后面还是一个沙丘,翻过一百个沙丘,后面是无数的沙丘。它的名字,在维语里,就是“进去出不来”。消失的精绝古国、楼兰古国,让这片沙漠永远充满神秘。

    晚上2点的时候,向导让我们关闭光源,一声不响地爬上沙丘,然后躺下来,仰望星空。在这里,时间和空间都失去了意义,而我,只是最渺小的一粒沙子。每一粒沙子都是永恒的,仿佛从天地生成时,就在这里。

    世间的一切,在这里,都像是笑话,一群傻子演着一出疯狂的戏,时间一到就清场,留不下一点点痕迹。

    手里抓起一把沙子,漏一条缝隙,让沙粒随风飘走。落在我的脸上,落在我的嘴里,落在我的眼角,有那么一刹那,我想,我想被埋在这里与天地一起老死。

    太阳出来了,万物的主宰,给我们的皮囊里重新注入了生命。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 《B端产品设计与开发》

    toB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客户和用户往往是不同的人,也就是说决定买单的人,往往不是使用产品的人。所以,如何解决客户的问题,同时又让用户觉得好用,是个两难的问题,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平衡,或者是取舍的能力。

    本书是好友推荐,国外经典翻译而来。居然花了很大篇幅讲产品经理怎么和公司内部其他部门,比如开发、设计师、销售、市场、公司领导等等。看来,当好一个产品经理,在哪里都不容易。

    比较适合初级的toB产品经理,但资深的从业人员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建议。

    ISBN: 978-7-5198-2626-9 中国电力出版社

  • 《认知与设计-理解UI设计准则》

    UI设计中有各种各样的准则,但是这部书从人类认知能力出发,来考虑用户界面设计,让人信服,也让读者不仅仅了解准则,更懂得准则后面的出发点。书里面除了讲认知原理、设计准则外,更是给出了很多示例,好的示例和不好的示例,让人直观了解到UI设计好坏能带来的区别。

    ISBN: 978-7-115-36410-4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信息流广告实战》

    朋友推荐的一本新书,从理论到实战,把信息流广告讲得如此清楚,无论是新入门小白,还是有一定投放经验的运营人员,都可以从中获益。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就是实战部分,从开户讲到效果优化,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具体内容就不一一透露了。直接放脑图当笔记:

    ISBN: 978-7-302-53715-1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3

  •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

    黑石(Black Stone)创始人苏世民的自传,和《原则》不同,自传的内容是主要部分,然后在中间加上了一些关键词的提炼。两本书对照着看,也挺有意思的。当然,更有意思的是,看了书以后,再看他们以前和现在的投资的理念和实际操作,就更有意思了。现在觉得,这两家基金能做得很成功,和美国和全球资本市场几十年来的发展是离不开的,所谓天时地利。从两本传记中,能发现他们个人性格上有一些共同点,最重要的就是远大(贪婪)的目标和超强的行动(折腾)力。现在,都出了书,而且做了中文版,是不是对中国将来的市场,都非常重视呢?

    有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就是黑石(Black Stone)和贝莱德(Black Rock)的历史,1988年黑石集团投了拉里*芬克500万美元,占50%股份,成立了黑石金融管理公司,后来由于理念上的分歧,在1994年退出,公司改名为贝莱德。两家公司分道扬镳,可以说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在时势面前,可能有多种选择,重要的是做出选择,然后坚持下去。自传中苏世民也承认,当初分手,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作者已经把经验教训都归纳好了,我就不用自己再做一遍,抄录下来就可以:

    第一部分

    渴望 坚持 成功
    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件事物,即使没有条件,也总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会功到自然成。

    欲望 事与愿违 志存高远
    仅仅有欲望是不够的的。追求高难度目标,有时难免会事与愿违,不得其所。这是志存高远的代价之一。

    追求 决心
    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两者都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决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确保你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收获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定位 机会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越早认清自我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创造的梦幻中。

    决策 难度 利益
    投资者一直在寻找极好的投资,你越是降低他们决策的难度,每个人获得的利益越大

    信息 视角 链接 预测
    商业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信息。你知道得越多,你拥有的视角越多,可以建立的连接就越多,进行预测的能力就越强。

    竞争 机会 价值
    问题越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为人避之不及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才是竞争最小,机会最大的领域

    付出 信念 资产
    付出会逐渐变成一种志在必得的信念,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无形的资产,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在那里供你攫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二部分

    企业10分人才观
    得8分得人是任务执行者,得9分的人非常擅长执行和制定一流策略。如果公司都是9分人才,就可以获得成功。但10分人才,无须得到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把业务推向新的方向。

    创业 成败 时机
    创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时机。创业太早,客户还没准备好。创业太晚,竞争对手又太多。

    时间 伤害 交易
    时间会对所有交易产生负面影响。等待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棘手事件。

    坚持 获得
    仅仅凭借锲而不舍的意志力,你就可以让世界筋疲力尽,做出让步,把你想要的东西给你。

    周期 成长 回报
    任何投资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经济周期的节点。周期会对企业的成长轨迹、估值及潜在的回报率造成重大影响。

    失败 催化 发展
    失败可能是巨大的礼物,它就像催化剂可以改变一个组织的发展进程,造就组织未来的成功。

    卓越 零失误
    “卓越”:卓越意味着一切都要做到100%,这意味着“零失误”。在学校,答对95%的题就可以拿到A。在黑石,对我们的投资人来说,5%的表现不佳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

    诚信 声誉
    “诚信”即坚持我们的价值观,永远不要拿公司的声誉冒险。

    第三部分

    开放 体验 规划之外
    人生中重要的一点是始终对新体验持开放态度,即使这些体验并非完全在自己的规划内。

    人才 权力 资源优势
    引入管理人才,授予人才充分的权力,可以推进公司的制度化建设,为公司完成一些最大的教益提供资源优势。

    创业 阵痛 新事物
    没有创业者会设想到未来的痛苦,也没有人想要痛苦,但现实就是,新事物的诞生必然伴随着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

    同类 热忱 努力
    创创企业的领导人在招募优秀人才时,只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人是否像你一样,对壮大企业的使命抱有同样的热忱,愿意付出同样的努力?”

    市场 现象 本质
    水满则盈,在市场火爆的背后,必然会隐藏天大的危机。

    人才管理 完善系统 持续发展
    创业的初期,公司会跌宕起伏、充满变数,而在发展到某一阶段后,创始人必须允许公司引入相关管理人才和系统,允许他人助推企业向前发展。

    投资原则 勿失良机
    如果有机会不期而至,不要与之失之交臂,这体现了公司的投资原则:不要错过良机。

    坚持 声誉 长远利益
    交易的要求标准是一样的:进行严谨的分析,严守纪律,保持高度信任。我们可能会在短期内失去一些交易。但从长远看,我们维护了公司的声誉。

    第四部分

    朋友 际遇 人生
    生命之旅是漫长的,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这一偶然的善举往往会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回报你,因为每个人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艰难时刻扶危济困的朋友。

    需求 创新 市场
    如果有人要求你提供新产品,那么这个人是地球上对这一产品唯一感兴趣的概率是零。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这样的需求,那么背后可能代表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潜力 人才 智力资本
    新业务线也要经过黑石的三个测试:必须具有为投资人带来巨大回报的潜力,必须可以增强黑石的智力资本,必须由一个10分人才做负责人。

    愿景 氛围 必然成功
    任何企业家领导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围绕自己的愿景进行造势动员,营造一种必然成功的浓厚氛围。

    危机 变革 突破
    我不仅学会了应对危机,而且学会了为自己和客户制造危机,并以此为契机引发变革、改变现状,达到因破而立的目的。

    接班人 永续动力
    如果领导团体不希望出现卷带情绪,那么在公司的动力、智力和竞争力尚未达到顶峰时,就要着手进行接班人的培养,以确保活力和动力永续不竭。

    教育 责任
    教育是通往更加美好生活的阶梯。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善受教育者的人生。我们每个人不仅有责任学习和传承知识,还有责任改进和发展知识,让只是对后代更有用、更有影响力。

    建立 传播 企业文化
    建立和传播强大的公司文化既是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必要之举,也可能是任何企业家和创始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如果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打造企业文化也是最令人心满意足的事情之一。

  • 日落而息

    日落而息
    风起雾散

    疫情影响,出不了远门,看看千岛湖,当作海了。远方,就在心里。